第二章 柳暗花明 2、危机四伏

日军在1944年底打通了粤汉交通线,12月10日,他们的第22师团在妥渌,同从越南北上的第21师团会合。但是日本大本营和中国派遣军都知道,这条大陆交通线已无法挽救大日本帝国的失败命运了。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在中国战区尽快取得胜利,以中国大陆为依托或基地,同盟军决战。

冈村宁次担任了中国派遣军司令官,总想为大日本帝国干出一番事业来,如果在他这一任上,能尽快消灭中国军队,那么便可以抽出百万兵力对付盟军,以解本土之危机。

日本大本营早有这种愿望,如果真这样的话,便可利用中国的资源和人力,同美国军队在中国的领地进行决战,战争局势将会发生重大逆转。

横山勇当然也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所以当第11军占领广西主要城市后,便转入追击。

第13师团沿黔桂路西进,接连攻占宜山、河汇和广西最西部的南丹。

12月2日,日军第104联队的第1大队,杀气腾腾地挺进到黔桂路的终点独山县,当日便将独山完全占领。于是,他们开始炮击贵州南部重镇都匀,大有逼近贵阳,威胁重庆之势头。

日军深入贵州,震动贵阳,致使重庆一片哗然。蒋介石在12月3日拂晓接到何应钦从前线打来的电话,随后又接到汤恩伯从贵阳打来的电话。焦头烂额的蒋介石,正面有日军猛烈的攻击,右侧是美国的鄙视和指责,左侧是共产党军队的威胁,身后是一群屡战屡败的国民党军队,他处在四面楚歌的境地。贵州不能丢,一旦贵阳沦陷……蒋介石打了一个寒颤,他不愿有如此假设,哪怕只是个念头。

蒋介石在震怒之下,命令第六战区、第八战区调集重兵,于贵州黄平至镇远,贵阳至马场坪一线布防。何应钦、汤恩伯在贵阳指挥中国军队,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失地。蒋介石向他们下达了死令。

日军攻击部队,离贵阳仅有120公里,然而他们的后续部队跟不上来,毕竟经过大半年的连续征战,使日军战斗力锐减,这时已成强弩之末。国民党军孙元良将军,时任第28集团军副总司令,还身兼第29军军长。他在接到蒋介石、何应钦的电话后,奉命率先头部队千余人,同日军一个大队进行血战。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收复独山、南丹等地,日军自贵州撤退。

孙元良将军是国民党将领在抗日战争时期接受勋章最多的一个。早在1932年2月,他率部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因作战有功,被授予宝鼎勋章,为此升任中将师长;1937年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又被国民党政府授予云麾勋章。这次收复贵州独山,又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任重庆警备司令。

如果哪位剧作家有心,完全可以根据孙元良的传奇经历编写一部电视连续剧,片名就叫《孙元良历险记》,保准卖座。1937年底,他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在南京沦陷后,他化装成难民,在南京躲藏一个多月,还装扮成乞丐,提着打狗棍向日本兵乞讨要饭。后来逃了出来,被蒋介石撤职。

解放战争时期,他又追随蒋介石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任第16兵团司令,参加淮海战役,是国民党参战部队五大主力兵团之一。后被包围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他率16兵团单独突围,结果全军覆没。孙元良故伎重演,用泥土黑炭涂抹全身,蓬头垢面,一个地道的要饭叫花子,竟敢向解放军战士问路。后经信阳、武汉回到南京。逃到台湾后,他开始着书立说,并有《亿万光年的一瞬》等多部着作出版。你说孙元良传奇不传奇?

当然很传奇。

面对军事失利,外交困境,舆论批评,蒋介石多次流露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愿望。是人都知荣辱,蒋介石也不例外。军事上的失利,让全世界瞧不起,不把一个泱泱大国放在眼里,这在蒋介石的心里是一个莫大的耻辱。蒋介石自己都说,这种精神上的耻辱,比日寇侵占国土,以武力打击我们、凌辱我们还要难受。日本毕竟是敌人,可盟军是朋友。这种耻辱是谁造成的,当然是我们自己喽。

他对手下的军事将领们说,如果再不激发良心,雪耻图强,使我们的军队,能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那就无异于出卖自己的国家。所以,对近几年来的失利,蒋介石也进行了一些反思,最主要的症结是国民党军队的腐败。

蒋介石对国民党军队的真实情况是相当了解的。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就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军队沿途被民众包围袭击,而且缴械,这种情形简直和帝俄时代的白俄军队一样,这样的军队当然只有失败!我们军队里面所有的车辆马匹,不载武器,不载弹药,而专载走私的货物,私人财产。到了危急的时候,货物不是被民众抢掉,就是来不及运走,抛弃道旁然后用车辆运送家眷,到后来人马疲乏了,终地不及退出,就被民众杀死!部队的官兵到处骚扰,甚至于奸淫掳掠,弄得民不聊生!

蒋介石这一段对国民党军队的生动描述,让他手下的大多将领汗颜,特别是像汤恩伯一类的高级将领后听,心里直发憷。他的部队在河南就是如此,河南人民恨汤恩伯比恨洪涝、恨蝗灾还恨。当他们被日本鬼子驱赶时,不少河南民众还朝汤恩伯的部队开枪。得不到中国老百姓的拥护,这样的军队还不如不组建。

国民党军队是蒋介石一手培植出来的,这支军队的恶习,骄奢和腐败,也是蒋介石一手娇惯、放纵起来的。在国民党军接连溃败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要夺蒋介石的兵权,国内各种力量呼唤改革国民政府,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可以说岌岌可危,危机四伏。

愤怒焦躁的蒋介石,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也曾想到过对国民党政权实行改革,但他缺乏当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时的气魄和度量,一听到扩大民主权利,改革政府政治的呼声,就想到其中必然是共产党的扇动。对共产党的敌视,使他在处理国内、党内矛盾时,发生了错觉,导致了他的根本失误。

而事实上要从根本上扭转军事败势,就必须实行政治改革,争取全国民众最广泛的支持。然而蒋介石出于阶级的局限,不敢触碰政治根基,而是通过权力和利益,去收买、笼络上层社会势力和军队,这样他就必然无法治理弥漫其间的骄奢和腐败。对日作战,仅仅依靠鼓动民族主义情绪,这绝对不是长远之计。

蒋介石的这套手法,自以为聪明,好像稳住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其实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他的统治,乃至他的军队,逐渐丧失了中国底层民众的信任,这个代价的确太大了。更让人悲哀的是,蒋介石压根就没看见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到头来他是怎样失败的自己都不知道。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经验告诉他,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他坚决实行民主政治,扩大民主权利,并大声疾呼:兵民是胜利之本!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不仅赢得中国底层民众的真诚拥护,同时还赢得社会正义之士和军队里有正义感的军人的赞成。共产党军队从总司令,到军长、师长、团长,再到士兵,有成千上万是从国民党军队里走过来的。对于这批军事精英,蒋介石的收买、笼络一文不值,他们追求的是正义。

在远离战争的今天,后人往往被一种现象所迷惑。那就是国民党的正规军,在抗日战场可以说表现不俗,甚至称得上是英雄,比如张灵甫、廖耀湘、邱清泉、潘裕昆、胡琏以及他们所统帅的整编74师、新6军、第5军、新1军和第18军,号称蒋介石嫡系王牌的五大主力,但一旦碰到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或者后来的解放军,就溃不成军。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亲疏,是人民群众这个最大人群的得失。

即使在这艰难卓绝的环境下,蒋介石并没有忽视来自最深层,最根本的威胁,那就是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共产党的力量。当他得知,在国民党军队处在大失败,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各抗日根据地,已经渡过了难关,并且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坐立不安,常常感到背膛心冒虚汗。

蒋介石意识到毛泽东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他丝毫不怀疑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他在农村点燃的就是燎原之火。所以,蒋介石从他上台的那一刻起,就不断屠杀共产党,不断对红军实行重兵“围剿”,即使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外敌打进了家门,他也不放弃自己“安内”的方针。蒋介石最头痛的其实并不是日本,特别是现在日本战败只是迟早的事情,外患已经不是当务之急了。现在最需考虑的,也是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是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力量。

日本侵略者罪恶滔天,在蒋介石眼中,这个罪恶不是国土沦丧,而是眼看就要扑灭星星之火的时候,日本人打乱了他的计划,致使当初的星星之火趁机在中国大地燎原开来。要想在抗战后扑灭这股燎原之火,必须争得美国的支持,借助外援的力量,同共产党争天下。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蒋介石争取外援的目的不是彻底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日本军队的失败,自有同盟军来完成。所以,蒋介石在1944年的军事失败,不能说不是这方面的考虑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