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该死的悖论 后记 该死的悖

台湾着名学者唐诺先生说过:“推理小说是一种该死的悖论——凶手要聪明到可以设计出一个无人能够破解的诡计,却又要笨到只有靠杀人才能解决问题。”

英国推理大师G.K.切斯特顿也在作品中说道:“罪犯都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而侦探至多只是跟在艺术家身后品头论足的评论者。”

结合上述两段话,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研究推理文学,真是一件自找没趣的事。

但是没趣的事也总要有人做,因为只有这样,推理文学才可能在某一天,变成一件“有趣”的事——不管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其实,把“没趣”变成“有趣”,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欧美和日本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本原因在于推理小说在那里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学;而在中国,当创作还处于摸索阶段的时候,理论研究的现状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内地曾经有过一些推理文学的理论读物,但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大都简陋而无系统,甚至有很多地方存在着“硬伤”。例如,之前的相关作品中,竟然没有任何有关“黄金三巨头”之一的约翰·狄克森·卡尔的论述;“二十条”的创造者范达因被描述成了英国人;本格推理的代表人物横沟正史被定位成了“变格派”;1987年之后的日本推理更是一片空白……

很多读者(其中很多是入门者),受到这些错误的影响,对推理小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误解,这严重阻碍了这种类型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因此,笔者不自量力,撰写了您现在看到的这本小书。

这是一本很肤浅的书,这样说并不是笔者欲擒故纵式的“谦虚”。它真的很初级,仅仅希望给那些对推理小说有些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便利。它简单梳理了170年的推理文学史,明确了一些推理范畴的概念,给一些作者和作品作了初级的定位,仅此而已。它没有涉及到高深而晦涩的理论,笔者只是希望通过这部小书,让更多的人喜欢推理小说,而这些聪明的读者,自然会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创作过程中,笔者感到十分吃力。法国人埃米尔·加博里奥的出生时间竟然有三个版本。笔者在一位网友的帮助下,确定了“1832年”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说法;作品创作的起始时间、连载开始时间和单行本出版时间往往是不同的年份(如松本清张的《点与线》、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等),使用哪个都不算错。笔者只能反复比较,确定一种比较恰当的解释;至于全面性,这样篇幅的一部书,更是挂一漏万。“黄金三巨头”只能简略论述,多萝西·塞耶斯这样的大师只能提及姓名,而更多的作家和作品根本就没有办法照顾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笔者只能期待以后会有机会弥补这些缺憾。

即便如此,书中存在着一些错误肯定在所难免。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笔者的疏忽和能力有限而造成的。真诚希望所有看到这本书的朋友指正,只有这样推理文学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不出意外,最后将是一大段“感谢”:

感谢我的夫人心弈。没有她的支持,我生命中缺少的将肯定不只是这部书;

感谢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特别是那些推理小说爱好者。是你们一起完成了这部作品,你们是我创作的动力,更是推理文学的希望;

感谢我的编辑。作为同行,你们要比我优秀得多;

最后,感谢岛田庄司先生为本书作跋——得到“推理之神”的鼓励,我实在受宠若惊;感谢道尾秀介先生、西泽保彦、山口雅也先生、有栖川有栖先生、二阶堂黎人先生、米泽穗信先生对本书的推荐,大师们的帮助会让我更加努力。

以推理之名。

褚盟

2011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