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长征准备与初期失利 11、侗族大歌里的红色旋律

通道会议之后,中央红军改道分两路进军贵州。右路为红一军团和红九军团,从通道经靖县的新厂,由界牌入贵州黎平县境。右路军的前卫部队为红一军团二师第六团,经猫儿塘、潭溪、五里桥直进黎平县境。1934年12月14日,右路军前卫部队向黎平城外的据点潭溪进军,还未接触,守敌就弃堡而逃,一直逃到十万坪。驻十万坪的敌人也跟着溃军一块儿逃跑,一直逃到五里桥。跟踪敌人而来的红军先头连,以及由官田漂洞小路包抄而来的红军,用机枪、手榴弹一阵猛攻之后,敌人便狼狈逃窜,敌长官周芳仁及其他军官一块儿逃跑。黎平县政府的国民党官员,一看周芳仁逃跑了,黎平县城只怕也保不住了,便也跟着弃城而逃。

黎平城内的群众,见官僚和地主们都逃走了,猜测红军即将到来,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因为当红六军团于9月间路过黎平时,红军的严明纪律和政策已深入当地人民的心中。群众自发组织了几百人,到东门外5公里的地方迎接红军大部队进城。12月14日,红军便在群众的夹道欢迎中,进入黎平县城。

处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黎平县是侗族、苗族人民居住较多的地方。黎平城位于山顶上,周围群山环抱,看不到一块平地。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以歌叙情,以歌娱乐;歌分大歌、情歌、酒歌、拦路歌等形式,其所住村寨被誉为“歌的海洋”。侗族乐器有琵琶、侗笛和牛腿琴。侗族的歌就是诗,一首歌词就是一首诗,要求格律严谨、语言精炼。侗歌种类繁多,主要分单声部和多声部两大类,大歌是多声部歌曲,一人主唱,多人伴唱,情深意真,非常感人。

国民党政府在统治黎平时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且挑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红军为了调整民族关系,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就在黎平城开展了一些文艺宣传活动,并利用侗族人民喜爱唱歌跳舞的习性,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到这些文艺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文艺活动,红军跟少数民族人民拉近了距离,并且借机向侗族、苗族人民宣传

民族平等,各民族应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军阀与地主的压迫等政策。

黎平县当地群众一贫如洗,十室九空,仅有的一点稻谷也被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抽光了,而黎平县国民党政府的粮食却堆积如山。当红军到达黎平县城后,国民党政府的官员在仓皇逃跑时,没有来得及运走和烧毁这些粮食,红军即打开粮食仓库,把谷子分配给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分到了粮食,个个欢天喜地。而且由于黎平县城内居民大多是侗族、苗族同胞,所以红军总政治部号召每个红军战士送一件礼物给侗族、苗族兄弟。战士们都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衣服、毛巾、日用品等物送给他们,当苗族兄弟拿到这些礼物后,都感动得流泪。另外红军还把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枪支、弹药也送给他们,使其武装自己。红军的这些行为深得侗、苗族人民的赞扬和拥护,所以红军所到之处,都得到侗、苗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许多少数民族子弟纷纷要求加入红军部队,并且有一些人在加入红军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红军后来能够顺利地越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山、河流、险滩,也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由于在通道会议上的争论还未结束,所以中央决定在黎平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中心问题仍是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问题。会上,多数同志同李德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鉴于敌人已在湘西布下重兵,并正向黔东北集中兵力,再次力主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而建议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区建立新苏区。周恩来等赞同毛泽东的意见。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的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

为使中央红军在今后能与红四方面军及红二、六军团更密切地协同合作,也为求得在政治、经济及群众等方面更有利于今后红军的发展,中央政治局在会议上指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地区,在不利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

这次会议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战略决策,它把几十万敌军甩在湘西,使红军争得了主动。而且,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从而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并为以后纠正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创造了条件。

后来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谈到黎平会议的情况时说:“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

黎平会议后,中革军委为精简机构,充实作战部队,撤销了红八军团,除营以上干部外,其余人员都编入红五军团。周昆任红五军团军团

长,陈伯钧为红五军团参谋长。此外,中革军委还决定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刘伯承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钟伟剑任参谋长。军委纵队辖第一、第二、第三梯队,纵队首长兼第一梯队首长,何长工任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维汉任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除三个梯队外,另以干部团、保卫团为独立的作战部队,归军委纵队司令部直辖。

在中央红军从通道出发至17日军委纵队进驻黎平的这段时间里,敌情又发生了变化。贵州王家烈部退向施秉、镇远、台江地区;“中央军”正开始向铜仁、玉屏、天柱一线前进,企图拦截中央红军北上;桂敌一个师向榕江前进,企图向红军实行侧击。形势对红军十分不利。

19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积极活动,策应中央红军西进。

21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实现在川黔边创造新苏区根据地的训令》,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及工作人员全体动员起来,深入到连队中去,做好宣传工作,号召全体红军战士,以百倍的勇气和信心为实现在川黔边创建新苏区而奋斗。

中央红军按照中革军委的指示,分为左右两个纵队,改向川黔边前进。右纵队红一军团由柳霁、南家堡地区出发,经剑河北西进,于25日攻占镇远,26日占施秉。红九军团由老锦屏出发,随红一军团后跟进,由剑河北渡清水江,配合红一军团夺取镇远,并警戒红军右翼。左纵队红三军团由黎平西北地区出发,经南加、南哨地区,于24日进占台江以南地区。军委纵队由黎平出发,24日进到剑河。红五军团随军委纵队之后,于24日到达南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