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贪小便宜遭亡国

虽然我们把周平王东迁这一年作为春秋的开端,但是天下大乱的局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春秋时期最大的四个诸侯国--齐、晋、秦、楚,都是慢慢成长壮大起来的。

不过,作为我们这些后人,应该感到一点惊讶的是,最早出来搅局的不是齐晋楚秦这些大国,而是一个地盘不大不小、爵位不高不低的诸侯国--郑国。

郑国的创始人是郑桓公,姓姬名友,是周朝第十任天子周厉王(人如其名,周厉王也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当然其具体事迹,就不在本书的介绍范围之内了)的小儿子,他哥哥是第十一任天子周宣王。周宣王当了天子以后,把他这个小弟弟封在郑地。郑地在现在的陕西省。

我们用一个图来说明郑桓公和周王室的亲缘关系:

郑庄公上图中箭头代表上辈和下辈的关系。为了简洁起见,第二个方框中省略了从周成王到周夷王这八位周王的传承过程。

郑桓公当了一阵子国君,干得还算不错。一般来说,在地方上干得好,就有上调中央的机会。郑桓公也是一样,他被大周中央政府任命为司徒,主管民政教化。不过,等他被上调中央的时候,已经是周幽王的时代了。目睹了周幽王的一系列荒唐做法(比如烽火戏诸侯什么的)之后,郑桓公强烈地感觉到这位天子很不靠谱。

郑桓公就想找个明白人给指条明路,听着好像是要去算算吉凶祸福似的。

因而他就想问问周朝的太史。我们称这个太史为太史伯,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名字。古时,兄弟们排次序,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来的。叫太史伯,就是说这位是他们家诸位兄弟的老大。太史则是官职名称,相当于图书馆馆长,是管理王室图书档案的,同时也负责测算天象、记载君王的一些重大活动什么的。另外,也兼管算卦。这可是有学问的人才能做的官,后来的老子就做过同样的官职。

某一天下班以后,郑桓公叫住了太史伯,说:“大哥呀,今晚有空不?小弟想请你喝个小酒,您肯赏光否?”

太史伯心想,我这是清水衙门,你们这些掌握实权的,平时都不爱答理我的。现在无事献殷勤,肯定没憋着什么好心思。不过,反正我也没什么实权,不怕犯错误,不吃白不吃,就答应下来。

晚上,两人推杯换盏,喝得挺尽兴。可是都是说些没营养的杂事,不外乎“我跟您老爸就是至交”啦、“您家儿子现在多大了?有对象没?”什么的。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就到了说实话的时候了。郑桓公就问了:“我看,最近王室很不消停啊。咱们这个天子似乎是要出点什么事儿。您说,要是一旦有什么不测,我往哪跑才合适?”

太史伯说:“要我看,您把国家迁到洛邑的东边、黄河以南比较好。”

郑桓公又问了:“是吗?可是那个地方现在有东虢和郐这两个国家,我去了,能有地盘吗?”

太史伯回答:“东虢和郐的国君,都是败家子,老百姓都不喜欢他们,给点钱就能把地盘买下来。而您在做司徒的时候,已经把好名声传到那一带了。只要您去了,那里的老百姓还不把您当亲人一样看待?”

郑桓公一想,有道理。不过他还有点不放心,又问了:“跑到东边是不是太近了些?那片地方诸侯国林立,国际关系太复杂,我怕后代们坐不安稳。我想远远地跑开,到南方去怎么样?”

太史伯说:“南方也不是好地方啊。那边有个楚国,那儿的人不是什么善男信女。等到咱们大周不行了,楚国肯定会兴盛起来,你到那里去不是找死吗?”

“那到西边躲躲不行吗?”郑桓公问。“西边都是少数民族,忒落后,而且民风彪悍,恐怕您镇不住。去了也待不了多久。我看,您还是到东边去比较好。”太史伯说。郑桓公一听,看来我也只能往东边跑了。既然如此,我不妨再问问,这大周之后,是谁能控制天下?看这位太史的预言能力如何。郑桓公说:“您说得太好了,我就按您说得办。还有个问题,这大周朝,怕是要完。您说周朝衰落之后,哪些国家能当老大?”

太史伯想了想,说:“大概是齐、秦、晋、楚吧?”

郑桓公对这个预言也是将信将疑,不过他还是决定听从太史伯的安排,就说:“好吧,我就听从您的意见,往东边搬。”

于是,郑桓公上奏周天子,请求允许他搬家。按理说,诸侯应该帮助天子拱卫京师,你这么说搬就搬了,实在不负责任。但是当时的周幽王哪里想得到不久就会大祸临头呢?何况郑桓公封地变了,可是本人还得在朝廷里任职,还不到退休回家享清福的时候。所以,幽王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就这样,郑国举国迁徙到了东方。东虢和郐两国的国君,接受了郑国的贿赂,还真的让出了10个邑的土地。古代的“邑”,就是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居民点。这样,郑国就有了新的落脚之地。

此后,就发生了周幽王废除申后,最终导致犬戎入侵、国破家亡的故事。郑桓公当时正在镐京任职,就率军和犬戎大战,因为势单力孤,最后跟着周幽王一块儿殉国了。如果郑桓公能多活几百年,肯定会对太史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老哥的预言,基本上是应验了。

历史的轨迹就像太史伯预言的那样,在周朝王室东迁之后,齐、楚、秦、晋四个诸侯国占据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大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势力。他们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四个诸侯国。虽然所谓的“春秋五霸”,除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之外,还有一个宋襄公,不过宋襄公的实力不足,实际上没能当上霸主,反而把性命都丢掉了,所以很明显就是一个凑数的,不能算。看来,这位大周国家图书馆馆长,眼光还是够前卫的。

而郑国本身,也如郑桓公担心的那样,四面都是强邻。到了春秋中期,也被大国们折腾得七荤八素的。不过这并不影响郑国在春秋初期的发展。郑桓公死后,国人拥立他的儿子继位,就是郑武公。郑武公知道自己老爹死于犬戎之手,自然是悲愤异常,于是赶紧派兵去镐京勤王,正好遇上新继位的周平王在仓皇东逃。郑武公就带着军队护送,一直把周平王安顿到洛邑才回国。

可以说,周平王东迁那阵子,郑国是着实风光了一把的。你想,郑国的一个国君死于国难,而周王室往东迁徙,路上又少不了要郑国接济。等到局面安定以后,论功行赏,郑国忠于王室,怎么也要树立成天下诸侯的榜样。所以周天子总是要有些表示。奖励就是,郑武公接替他爸爸,继续在中央任职。

即使是西周灭亡的始作俑者申侯,也对郑国极尽拉拢之能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郑武公。这个申侯也真不简单,一个女儿给周幽王做王后,另一个女儿给郑武公做了夫人。看来,他在幽王死后没被当做罪魁祸首抓起来,也不是偶然的。在这里多说一句,申侯的家族本是西方姜姓部落的一支,在很早的时候就和姬姓的周族通婚,周武王的妻子也是姜氏一族的人,而且我认为齐国的祖先姜子牙也是这一族的人。可见这一族不是好惹的。

既然郑武公的夫人姓姜,那么后世就称呼她为“武姜”。这是一个惯例,我们会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秦穆公的夫人被称为“穆姬”,晋文公的夫人被称为“文嬴”。要注意的是,这些都是尊称,并不是人名。

周平王到了洛邑安顿下来,天下已经太平。周平王觉得自己算是把这一劫给熬过去了,虽然自己爸爸留下了这么个乱摊子,可是咱们努把力,也许还能弄出个“天下大治”来。战乱已经结束,各路诸侯也该和睦相处,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目标奋斗吧!周平王殷切地希望着。

可是偏偏有人不买他的账,而且此人还就是被他寄予厚望、树立为正面典型的郑武公。原来,郑武公继位以后不久,就动了扩展地盘的歪脑筋。东虢和郐这两个国家,再次成了郑国的目标。

以前郑桓公搬家,还是花钱买地盘,先办了过户手续才入住的。这回郑武公可不管那套,直接抢了。东虢和郐被蓄谋已久的郑武公给灭了国。这两国国君要是知道这么个结果,估计当年说什么也不会为了那点钱就让郑桓公这头老虎搬进来。这才是真正的引狼入室啊!

这件事,周平王当然是知道的。可是知道又能怎么样?郑国就在自己国都的眼皮底下,要是想控制诸侯,就得借助郑国的力量。要是和郑国闹掰了,郑武公的驴脾气一上来,带兵杀进来怎么好?要是再勾结东夷、南蛮什么的,岂不又是一场大祸?前车之鉴不远啊!

所以周平王也只能默许了。按说这事已经够窝心的了,不过周平王肯定想不到,更窝心的事还在后面呢。他的后代,将会在这个郑国面前,大大地丢一次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