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重整旗鼓 1、整训嫡系部队

国民党军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苦守苦熬坚持了八年,从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算起,中间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以及去年的豫湘桂战役。当然还有太原保卫战、昆仑关大战、忻口战役、中条山战役、枣宜会战等等。百十场大会战,对国民党正规军的消耗是巨大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今天,后人应该抛弃前嫌,还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历史原貌,实事求是评说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将士的英雄壮举和流血牺牲,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在八年的抗日战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英勇献身,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灾难深重的中国,近百年来一直遭受国外列强的欺辱。虽说孙中山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推翻帝国主义,创建共和,但仍没有真正统一中国。

军阀重开战,内忧外患,导致一个泱泱大国极度贫穷,被外国人戏称为“东亚病夫”。否则一个小日本的弹丸岛国怎敢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

贫穷就要挨打。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十分嚣张,他们大军入侵时,不可一世地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奋起反抗。由于国力太弱,手里的长矛、大刀敌不过日本人的飞机、大炮。所以,被逼迫领导全国军民抗日的蒋介石,在抗战的头四年,一直没有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对日宣战,他根本就不相信单靠中国人的力量,就能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应战,他也不相信日本这个小国,竟能把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给灭掉。基于这样的认识,蒋介石把希望放在外部力量上,一是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力量,二是同盟大国、强国的有力援助。

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阶段,也正是日军在四面八方切断中国交通给补线的时期,即使有外援,也很难送到中国战场上来。如前面所说的,唯一进入中国大后方的只有“驼峰”航线,为一丁点军用物资,中美空军损失高达四五百架大型飞机,这条航线远远不能满足数百万大军的需要。

单凭中国军队的武器和军事素质,中日两军交战,一般都是在五比一或六比一这个力量对比点上,也就是说,中国军队要有多于日军五六倍的力量,才能在战场上打个平手。如像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这样的胜利,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人海战术,才能保证战役的胜利。

因此,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消耗巨大。就连蒋介石最为珍惜的嫡系部队,也逃不掉重大损失和伤亡的厄运,比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刚刚过去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伤亡都非常惨重。

经过1944年最为惨痛的失败后,蒋介石渴望美国的军事援助,可以说是望眼欲穿。他在重庆焦急地等待、盼望的就是能有最先进的美械装备,以及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的军需物资。

中印公路被中国远征军打通,这个胜利给蒋介石一个巨大的惊喜。他知道这条供给线的开通,将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战区失败的局面,并且还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本人的命运也将由此改变。

蒋介石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为迎接胜利的曙光,让自己的部队在配合盟军对日反攻中有骄人的表现,蒋介石着手整训军队。为使这次军队的整肃收到实效,蒋介石和军令部首先处罚了几个作战不力或擅自逃跑的将领,以正军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属已有284个正规师和各种特种部队,其中有71个师装备齐全。

为了便于管理,他在昆明设立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将全国及印缅地区共划分为11个战区,组建4个方面军,几个地方绥靖、防守部队,以及统帅部直属部队。

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第三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四个方面军,同湘西会战有直接关系的是第四方面军的王耀武,还有第三方面军的汤恩伯。这两个方面军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命根子,当然还有驻扎在昆明的防守军司令官杜聿明,那支部队是赫赫有名的中国远征军组合而成的,其中有邱清泉的新5军和廖耀湘的新6军,这都是蒋介石的嫡系。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将领,几乎清一色黄埔军校出生,全是蒋校长的得意门生,否则就进入不到嫡系部队里去当指挥官。

中印公路打通后,杜聿明的防守部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换上了美械装备,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美式军服的小翻领,再佩上将军、校尉的军衔章,可是威武了,往大街上一走,西南联大的女学生们全都傻眼了。平时清高傲慢的女大学生们,相形之下,倒变成很土气的乡妮了,一个两个投过去的目光,贴在军服上揭都揭不下来。

第三方面军的汤恩伯和第四方面军的王耀武,就没有杜聿明的防守军那么轻松自在了。他们也是被列入改换美械装备计划之中的部队,在大量美式装备没有抵达之前,分别驻扎在贵阳地区和湘西地区,接受美械装备的使用和后勤保障的训练任务。美国同盟军派来大批的军事训练教官,每个师都有一二十名美军人员。

汤恩伯第三方面军下辖6个军,18个师。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下辖4个军,14个师,其中李天霞的第100军下辖5个师。各军、师都十分认真地对待这次的整肃训练,他们知道老头子发狠了,不仅派出大量军统人员,时刻监督各部队的整训工作,还向各部队派有督察组,直接向委座负责。

驻扎在贵阳的汤恩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俨如一个士兵,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跟着部队操练,从美械的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的使用学起,的确做到一丝不苟,特别是在严厉治军上下了一番功夫。蒋介石的不杀之恩,让他清醒了一回,整个抗日战争,他都耍些小聪明,避实就轻,贪生怕死,保存实力,甚至对友邻部队见死不救,积怨太多,不仅民愤大,就是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也不得人心。

去年兵败河南,损失国军十几万人马,蒋介石愤怒地像头狮子,差点把他给毙了,要不是何应钦等人的说情,哪有他的今天呀!不过蒋介石有一点是清楚的,他的一番表现和苦心,都是为了党国的利益,总想给蒋介石保存有生力量。

蒋介石心里明白,他是不会杀汤恩伯的。虽然李宗仁、白崇禧多次跟他说过,汤恩伯庸才,脓包一个。蒋介石喜欢用草包,把重兵交给胡宗南、汤恩伯这类的草包,比交给陈诚、何应钦、白崇禧、程潜他们这些人还要放心。这是蒋介石的用人之道。

互相制约,相互掣肘,甚至互相怀疑猜测,争权夺利,这样蒋介石便可以高枕无忧。他有时害怕带兵的将领来往密切,希望像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冯玉祥、陈仪等等之间发生矛盾,产生隔阂,形成不了统一的力量。

蒋介石在获得大批外援后,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在装备和战斗力上,要同各路杂牌部队拉开距离。他要用美械装备武装自己的嫡系,初步设想组建五大主力兵团,还要在五大主力兵团的基础上,搞出个五大主力王牌军。这不仅可以对付日本军队,同时还能更有力地对付共产党的力量和各路军阀的部队。

所以,蒋介石脑子里不断涌现这样一些人,胡宗南、汤恩伯、杜聿明、王耀武、廖耀湘、张灵甫、邱清泉、胡琏、潘裕昆等黄埔系的战将。

在成立中国战区陆军司令部,改编部队时,王耀武便被提为第四方面军司令官,驻防湖南湘西。

难得蒋介石的知人善任,王耀武这个人算是被蒋介石看对了。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王耀武以勤勉好学而着称。山东泰安出生的他,不仅为人厚道,还勤奋上进。由于出身贫寒,没有条件读书识字,便在工厂做工时,不顾白日的劳累,坚持每晚去夜校学习文化。仅凭夜校补习得来的一点文化,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第二年正式升入黄埔军校第三期,编入步兵科,时年22岁。八年后升为少将旅长。

长年的军旅生活,王耀武从未放弃读书学习的习惯,因而养成了沉稳多思的性格。在战场上他每每以智谋过人胜敌。1934年他率补充第一旅,打败方志敏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先遣队,同年围攻红军第10军团,致使红军副军团长寻淮洲重伤牺牲。1935年1月,又在怀玉山中,俘红军第10军团21师师长胡天陶以下官兵200多人。由于战功卓着,他升任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把张灵甫从南京模范监狱要出来,担任第51师305团团长,一道参加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来参加对日作战10多次,又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40年接替俞济时升任74军中将军长。这个74军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整编74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粟裕歼灭在山东孟良崮。而王耀武则被许世友的部队歼灭在山东济南战场,王耀武成了阶下囚,这是后话。

王耀武在接到军委会的整训命令后,从严治军,鼓励官兵学习军事本领,以过硬的本领,应对即将发生的对日最后一战。因为王耀武治军严厉、军纪严明,第四方面军下辖的第18军、73军、74军和100军,后来都成为蒋介石的王牌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