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 3、长沙沦陷

日本大本营制订的“一号作战”计划,主要核心部分是第二阶段的战役,其作战区域在湖南地区。负责这一阶段的是日军第11军。这个军是日本投放在中国战场上唯一的一支野战军,它下辖8个师团又1个旅团。为了保障有足够的兵力实现“一号作战”第二阶段的任务,日军大本营又从其他地区抽调过来两个步兵师团和4个旅团、战车第3联队、炮兵4个大队,使第11军的总兵力达到近20万人。这在日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规模,一个军的编制,几乎达到方面军的数量。

日本大本营之所以加强第11军的力量配置,是有所考虑的。长沙位于湘水下游,在洞庭湖滨平地之南,处在粤汉铁路与京滇国道之交会点上。

湘赣、湘黔、湘桂铁路横贯其南,因地势低洼,历来不为兵家所重视。然而在中国持久抗战的战略中,湖南成为抗战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供给地,对中国抗战前途至关重要,成为中南地区的战略重镇。

另外,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这里已经同日军进行了三次大会战。从地理概貌上看,长江以北为滨湖冲积带,地势平坦,虽非擅战之地,但其东有幕府、万洋诸山,西倚雪峰山,对长沙成掎角之势,可实行截击、侧击;正面有新墙河、汨罗河、捞刀河、浏阳河,可实行持久抵抗,整个地形成天然囊形阵地。由此,中国军队根据地形特点,采取节节抵抗、消耗敌人,后退决战的战略。正是依据这样的战略,中国军队在前两次会战中与日军打了平手,保住了长沙。

1941年底,中日军队又在此进行第三次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根据前两次会战的经验,制定了名为“天炉战法”的诱剿战略,致使日军伤亡56000多人,其骄人战绩使国际震惊。

薛岳的“天炉战法”是根据长沙地区的地形特点发明的,其主要特征是:在后退时破坏中间道路,实行坚壁清野;在伏击地区纵深配置兵力,将日军诱至长沙城下,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后从四面包围日军犹如天炉熔铁一般歼敌。这个战法实际上同八路军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围歼很相似。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本鬼子吃了大亏。

执行“一号作战”第二阶段的日军将领,是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他在进攻之前,反复研究过去三次长沙会战失败的原因。横山勇中将熟读兵书,善于总结战场经验。他从地图、沙盘模型的研究上,总结了薛岳将军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特点,仔细分析了薛岳的个性和生活喜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对付“天炉战法”的作战方案。

横山勇中将不上薛岳的当,他将兵力分为两个梯队前后出击,波浪式交替攻击与推进,既保证了攻击的连续性,又保障了后勤补给的安全。前队即使深入进去,后队也可驰援,保持兵力不处于劣势,这样就可以侧击和夹击破坏交通线的中国军队。

让薛岳意想不到的是,狡猾的横山勇中将,在日军进攻部队的两翼,又部署有战斗力很强的精锐部队,这变成了专门对付薛岳纵深伏兵的杀手锏。这样一来,中国军队在两翼山岳丛林的机动兵团,便处在被夹击的状态中,丧失了外线机动兵团的作用,日军就可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经过横山勇精心策划部署,同僚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狂妄地叫嚷着:“两翼夹击,波浪式推进,一定要砸碎薛岳的天炉!”日本大军在横山勇中将的率领下,分兵三路向第九战区进发了。左路军从崇阳县沿湘赣边境的山岳地带向南猛插;中路军从岳阳地区突破国民党第20军防线直扑长沙;右路军从洞庭湖水域向南进攻。各路大军都配备有强大的二线兵团。

蒋介石清醒了,他十分明白,日军在平汉线作战结束后,便会立即着手进行第二阶段的作战。湘桂作战首先是长沙、衡阳,其次是桂林、柳州,而长衡会战是日军作战的关键。于是,蒋介石也加紧向第九战区增兵。他希望薛岳能积三战之余威,在湖南战场扼制住日军的攻势。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天主教堂,为长沙薛岳祈祷,愿上帝保佑长沙平安,最好能取得大捷,以雪中原之耻。

在第三战区、第四战区和第六战区的支持配合下,第九战区集结了国民党军的40万精锐部队。然而在兵力部署上,将领们却发生了分歧,以第九战区代理参谋长赵子立为首的一方认为,此次日军进攻规模空前,加上有三战长沙得失的教训,这次应该采取新的战法,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天炉战法”了。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因取得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实战中他的“天炉战法”歼敌56000多日军,所以他很骄傲,没把横山勇这个鬼子军官放在眼里,显得十分轻敌。代理参谋长赵子立在一旁却看得很清楚。

薛岳一派的将领们认为,这次日军虽属于大兵团作战,但并不是像你们说得那么吓人,根本达不到什么“规模空前”。对敌人的这个判断,完全是被河南会战的失败吓倒了,不信你们等着瞧,看看小鬼子能把长沙怎么样?

赵子立他们以理据争,但是没有用,毕竟薛岳的“天炉战法”是经过战场检验的,是战胜日军的好战法。赵子立认为,正是因为这样,横山勇必定对此作了认真仔细的研究,很可能有了破解之法,否则这个老奸巨猾的横山勇不会这么胆大妄为。

薛岳听了代理参谋长赵子立的理论,哈哈大笑,他说能看懂“天炉战法”里的道道的人还没出生,即使看懂些眉目,也难去破解,这个战法本身就是一道无解的题。况且长沙地区有40万大军,日本军队的进攻,就是洪水猛兽,堵都把他们给堵死喽。古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定会将日军消灭在长沙城下。

蒋介石支持薛岳的会战方案,因此这次战役部署仍按照“天炉战法”

的计划进行。在日军大举进攻的第二天,蒋介石电令薛岳“以现有兵力,准备在长沙附近与南犯日军进行决战”。

薛岳在岳麓山指挥部向蒋总司令汇报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战,他日本鬼子纵有千变万化,也逃不脱‘天炉战法’的天罗地网。以长沙守军吸引日军主力,再以外围部队对之实行反包围,最后里应外合将日军消灭在长沙外围。”蒋介石大喜:“好样的,祝你旗开得胜!”

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日军没有薛岳想象得那么傻。5月29日,战场情况突变,国民党第20军在吸引中路日军朝通城、平江一带深入时,忽然发现自己的左侧有日军的左路军,他们正从后侧包抄过来。20军面临危机!

正在最困难的时候,日军右路军穿过湖泊障碍,在营田登陆,一时间汨罗江以北到处都是日军,原计划的中国外围守军反被日军分割包围。

薛岳傻眼了,他的作战部署顿时被横山勇将军全盘打乱,湘北战场的局面已经难以控制。蒋介石急忙电令第三战区、第六战区各抽调一个军参战,并训令第九战区将士:“此次作战,为国家存亡之关键,亦即我革命军人成功立业之时机,务望同心同德,上下一致,争取最后胜利。”

当湘桂战役处在水深火热之时,美国总统和滇缅战役总指挥史迪威,不断来电催促蒋介石下令进攻缅甸,他们对中国大陆的东线战场毫不为意,只顾自己的利益。美国总统罗斯福根本就不考虑中国当前的危难境地,如果中国远征军不入缅作战,就扣发租借物资。这大大刺伤了蒋介石的民族自尊心,但是实力弱小,他是敢怒不敢言。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国无实力,而借助于人之痛苦,竟如是耶!可不力图自强乎!……患难危急之来,唯有在己者可恃,而在人者尤其外援更不可靠也。若有丝毫依赖之心也不仅无补于事,而且成为他人之奴隶矣!此时徐求其在我,力图自强以外,绝无其他挽救之道。

蒋介石的指导思想,抗战至此已不需要“冒险犯难”,而是“耐得久的得胜”,一定要忍,而除了忍之外并无他法可以徐图自强。这是蒋介石的悲哀,他不像共产党人,更不如共产党人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在患难危急之时,具有坚定的中华民族气魄,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盟国的压力,河南会战的失利,湘桂作战前途未卜,蒋介石已经到了内外交困之际。正因为如此,他对滇西远征军的行动寄予厚望。他对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发电报说:“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实关乎我抗战全局之成败,国家存亡,主义成败,都在于此一举,务希吾弟奋力出征,完成使命。”

焦头烂额的蒋介石,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对付长沙的情况。王耀武的第24集团军过去了,该部的先头部队第100军抵达益阳时,守军因伤亡过半而弃城退却了。第100军随即发起攻击,收复益阳。74军是当时中国军队的头号王牌,这支部队的第58师师长,是日后的军长张灵甫。他们坚守在宁乡,负责掩护长沙的侧背,师主力部署在沩水南岸,守备宁乡县城的是第173团和174团的一个营,还有师部击炮营的一个连。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国民党最有传奇色彩的张灵甫将军,他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张灵甫出生在陕西长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共产党的将领林彪是同学。他是一个性格冷峻的职业军人,因作战勇敢顽强,被胡宗南提升为中校团长。不久,张灵甫制造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新闻。他娶了漂亮的四川姑娘吴海兰为妻后,一直在外作战,当他听说有人在西安看见夫人和别人在看电影时,他二话没说,提着手枪回到西安,把夫人枪杀在自家的后花园,然后径直返回部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蒋介石电令胡宗南将其押解南京。张灵甫是胡宗南的爱将,他给他一笔路费,让他自己去南京面见蒋介石。结果他一边走一边玩,钱花光了,就模仿恩师于右任的书法赚钱,半年后才到南京。他在监狱里自由自在,根本没受委屈,一年后被74军51师师长王耀武要了出来,参加了抗日战争。

谁都知道在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曾有一个孟良崮战役,电影《红日》说的就是这段故事。但人们却很少知道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他之所以能荣升为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的74军军长,都是他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的结果。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三次会战、浙赣会战、现在的长衡会战,以及后来的湘西会战,他都参加了。

无论是在团长、旅长还是师长的职位上,他都负过伤,是一员有名的虎将。

张灵甫在宁乡县一带阻击着日军左路大军的进攻,第24集团军打得十分惨烈,他们硬是把日本左路军堵在益阳、宁乡外围,让小日本不能接近长沙。但是防守在右翼的第27集团军不行,他们被日本右路军打得一败涂地,致使浏阳失守。而中路军攻陷株洲,从南翼迂回到长沙。

薛岳这时致电蒋介石,请求增调部队,在长沙附近与敌人决战。如果委员长同意,把湘南的精锐朝北调,重新聚集兵力,他是有信心和决心同日军抗衡的。蒋介石当然不会同意他这个孤注一掷的决战建议的。这时的蒋委员长已决定不再“冒险犯难”,薛岳纵然有再绝妙的计划,无兵可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事继续恶化。这个时候,薛岳不仅失望,还悔恨交加,他深深体会到骄兵必败这句金玉良言!

日本军队的中路军和右路军在横山勇中将的指挥下,主攻岳麓山。在日军进攻长沙的关键时刻,代理参谋长赵子立建议,必须派两个师的兵力防守岳麓山,因为这是长沙的制高点,其得失直接关系到整个长沙的安危,一旦岳麓山失守,长沙势必难保。

然而坚守长沙的第4军军长张德能不听,他要把全军主力放在长沙市区,只派一个90师去防守。赵子立虽是参谋长,但是管不了这个张德能。

一是他是第四战区司令张发奎的侄子,二是薛岳的命令。这个张德能军长骄横得要死。

日军用一个师团的兵力向岳麓山发起攻击,当天就夺取了东西两侧的虎形山和牛形山。当岳麓山岌岌可危时,张德能军长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赶紧从市区抽调四个团渡湘江驰援。但是由于下达命令仓促,组织不力,渡河时秩序混乱,遭到日军火力侧击,渡河官兵死伤甚多。这个第4军军纪相当涣散,就像汤恩伯的部队在河南一样,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渡江部队听说岳麓山失守,便全军溃逃,他们一口气跑到邵阳才停下来。

张德能的3万守军,在号称固若金汤的英雄之城长沙,只坚持了4个整天,就被日军攻陷了,这个事实令人难以置信。蒋介石对第4军擅自撤退大为恼火,他把张德能交军法审判。1944年8月25日,张德能被军委会以保卫长沙不力之罪名下令处决。

时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的张发奎,没有为侄儿求情。在侄儿被枪毙的第二天,他也以“作战不力”的同样罪名,枪毙了一名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军长。但两人的较劲都是不动声色。蒋介石处在内外交困之际,只是骂了一句娘希匹,便没有了结果。

张德能在长沙是坚决执行薛岳的指示的,他没把参谋长赵子立放在眼里,只是因为他有后台靠山。至于长沙的失败,他只是一个替罪羊。总结长沙沦陷的原因无非有四点:一是薛岳及第九战区官兵轻敌,认为前三次都取得胜利,何况这回;二是薛岳故步自封,盲目信任自己的“天炉战法”可以无往而不胜;三是长沙兵力部署失当,参谋长指挥不了薛岳的嫡系军队;四是中日兵力对比处于劣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日军均占优势。

长沙沦陷,蒋介石感到势态严重,以全国局势而论,大后方只剩川、康、云、贵,但需要同时应付东西两个战场。根据这样的形势,蒋介石与军令部全面调整部署:“国军以巩固重庆、昆明,确保抗战基地及国际交通线的目的,以第一线兵团占领前方要地,贯彻战略持久战,有力兵团先机控制六盘山、秦岭、巴山、鄂西、湘西、桂东、滇西各要隘,竭力加强整训,增筑工事,严防敌奸侵入,见机再转入攻势。”

蒋介石对长沙沦陷是事先就有所预见的。就在日军多路大军朝长沙开进的时候,蒋介石就命令方先觉的第10军专门固守衡阳,并特别指出第10军“不得用于长沙的会战”,这对于后来防止日军迅速占领衡阳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