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革命需要一个落脚点 袁文才的“鸿门宴”

毛泽东决定立即就见袁文才。龙超清当即赶往茅坪,将毛泽东的想法转达给了袁文才。

闻知毛泽东主动提出来要与自己见面,袁文才颇为感动。因为他知道,毛泽东毕竟是有头有脸的文化人,是共产党里的“大人物”。

“毛泽东可不是普通的人,理应我去拜见他才好。”袁文才有点忐忑不安地对龙超清说。

龙超清告诉他:“毛委员可是一片真心诚意的。”

“既然如此看重我,我也不应怠慢。”袁文才思忖了一会,又说:“那么,明天就在大苍的林风和家见。”

“大苍的林风和家?”龙超清很快明白了袁文才的用意。

大苍,是位于古城与茅坪之间的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居住着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徙过来的十几户客籍山民。林风和是这个小村庄的富家大户,与袁文才素有交往。

袁文才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与毛泽东见面,自有他的考虑:亲出远门会客,显示出自己礼重朋友,此其一;毛泽东等人不能借此进入自己的“巢穴”茅坪,即使谈不好也不至于让他摸到自己的底细,此其二;可以借机试探一下毛泽东是否真心实意,是否有吞并之心,万一有变,尚有回旋余地,此其三。

龙超清当然知道袁文才的这些“小九九”,不过他没有挑明,而是急忙赶往古城去向毛泽东禀报。

龙超清离开后,袁文才左思右想,仍觉不放心。毛泽东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毛泽东的部队是怎么样的一支部队,他毕竟没有亲眼见识过,他心中没有底。

这时,他的身边又有人敲起了边鼓:“人家可是有上千条枪,我们才几十条枪,晓得人家打的是什么主意?”

“防人之心不可无,小心被他们吞掉!”

尚还犹豫的袁文才于是决定“留一手”。他安排了20多人枪预先埋伏在大苍村的林家祠堂内,以防不测。不过,他交代手下,一定要隐蔽好,千万不能让毛泽东的人发现。

“我不吹哨子你们一律不准动,动了砍你的头!”他反复叮嘱他的教官吴兆梅。

袁文才摆了一个“鸿门宴”恭候毛泽东。

10月6日,毛泽东从古城前往大苍。行前,有人担心袁文才可能设圈套以加害毛委员,劝毛委员多带一些队伍保护自己,特务连连长曾士峨甚至提出要带着全连官兵随毛委员一同去大苍村。

毛泽东轻松一笑:“我是去会朋友,何须带那么多的兵!”

毛泽东果真没有带多少兵,仅带着一营党代表宛希先及几个警卫人员,骑着几匹马,在袁文才派来的联络人员的引领下,朝大苍村走来。

袁文才和他的几个首领,在大苍村林家祠堂门前的一座小石桥上迎候。这里是进村的必经道口,在石桥上可以看得很远。袁文才考虑得很周到,只要从石桥上远远看见毛泽东是带着队伍来的,他随时可以命令埋伏在祠堂中的人马打它个措手不及。

“来了!来了!”有人叫了起来。

远处的山间小道上果然来了一小队人马,人不多,只有六七个,再后面就什么也没有啦。

“果然是真君子!”袁文才见没有大队伍前来,松了一口气。

“走在前面那位身穿长衫、个子高高的人,就是毛委员。”陈慕平告诉袁文才。

袁文才忙带着人迎了上去。

在龙超清的介绍下,毛泽东和袁文才俩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久仰,久仰,有劳打扰啦!”毛泽东很谦虚,没有一点架子。

袁文才连忙说:“久闻毛委员大名,今日得见,实在是三生有幸!”

两人寒暄过后,袁文才就带着毛泽东一行人径直往林风和家去。而隐蔽在林家祠堂的伏兵,在袁文才的示意下,悄无声息地退到了村外。

林风和家这一天十分热闹。门前,几个人正吆喝着杀猪宰鸡,准备款待毛委员等远方的客人。而这一天又有一些送租上门的农民、取箩上山摘茶籽的佃耕农,三三两两,人来人往。为了保证袁文才跟毛泽东会见的安全和顺利,林风和特意请了一些学生,把住他家的门楼,不让任何闲杂人员入内。

在林风和家的吊楼上,毛泽东和袁文才一边喝茶嗑瓜子,一边坦诚交谈。

毛泽东向袁文才讲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党的八七会议关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以及工农革命军准备在宁冈落脚安家、建立根据地的打算。

袁文才为毛泽东丰富的学识、深邃的见解、幽默的言辞所折服,毛泽东的一席话,仿佛把他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他俩越谈越亲切,越谈越投机。从上午谈到太阳当顶,吃过中饭后又接着谈,一直谈到太阳西斜。

最后,毛泽东对袁文才在大革命失败后仍率队伍坚持斗争的精神大加赞赏,并且表示要送一批枪给他们。

“什么,要送枪给我们?”袁文才以为自己听错了。

“对,工农革命军和农民自卫军本是一家人嘛!我们到这里来,也没有什么贵物相赠,送你们100条枪,就权当作见面礼吧!相信你们也用得着。”毛泽东一脸诚意。

“真的吗?真的吗?”袁文才简直不敢相信。

毛泽东认真地说:“对!你明天就可以派人到我们那儿去取。”

袁文才听后兴奋不已,他想,毛委员如果真能送他100条枪,可真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他现在总共也只有60条枪。

可毛泽东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缺枪呢?

袁文才哪里知道,毛泽东还是在与袁文才的代表龙超清、陈慕平等人初次见面时,见他们没有携枪,就已经送给了他们每人一支枪。毛泽东由此知道了由于人多枪少,袁文才的队伍缺枪,他把此事记在了心上。后来,毛泽东又了解到,袁文才对枪看得很重。他曾经说过:“枪有三个作用,第一能寻吃,第二可以防身,第三可以报仇。”因此,他是宁愿损人也不愿损枪,因为少了几个人,很容易就补上了,而损失了几条枪,却不是那么好补的。毛泽东知道这些情况后,决定送一批枪给袁文才。好在三湾改编之后,工农革命军的人员减少了,枪也有一些剩余。

对袁文才来说,这当然是最好的见面礼。

袁文才为毛泽东的诚意而感动。他想,敢于以枪相赠的,绝不会是敌人,而应该是朋友。

袁文才打消了心存的最后一点疑虑,他对毛泽东承诺:工农革命军吃的粮食,伤病员的安置,都包在他的身上。

似乎这样还不能显示出他的仗义,袁文才又提出要送工农革命军1000银圆。

1000银圆,不是一个小数目。

对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来说,连续的行军打仗,使部队经费匮缺,这1000银圆无疑是雪中送炭。

对袁文才来说,一下子就拿出1000银圆也并非易事。当时,袁文才自身带着的仅有200元。

于是,他派人紧急筹措,在林风和那里借了500元,又到马沅坑钟家借了300元,好歹凑齐了1000元。

袁文才将这1000银圆送给了毛泽东带回。

毛泽东和袁文才在亲切会见和深入交谈之后,带着满意的神情,相互告别。一个回到古城,一个重返茅坪。

第二天,袁文才派人果然从工农革命军那里挑回了100条枪。